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构编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已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编制管理模式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时,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编制资源固化、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等。因此,创新编制管理,挖掘编制潜能,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已成为当前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编制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 编制资源固化,缺乏灵活性
在传统编制管理模式下,编制资源一旦分配给某个单位或部门,往往长期固定不变,缺乏灵活的调整机制。这种“一定终身”的管理方式导致编制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不均衡,一些单位编制过剩,而另一些单位却编制紧缺,无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2. 编制配置不合理,与实际需求脱节
编制配置往往基于历史数据和传统经验,缺乏科学的预测和规划,导致编制配置与实际需求脱节。一些新兴领域和重点工作缺乏足够的编制支持,而一些传统领域和萎缩部门的编制却存在冗余,影响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 编制使用效率不高,存在“有编不用”和“无编可用”现象
由于编制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些单位存在“有编不用”的现象,即编制闲置或挪作他用,而一些急需用人的单位却面临“无编可用”的困境。这种编制资源的浪费和错配,降低了编制的整体使用效率。
二、创新编制管理的必要性
1.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要求机构编制管理必须与时俱进,通过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提高编制使用效率,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2. 深化机构改革的需要
深化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创新编制管理是深化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可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行政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3.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需要
编制资源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通过创新编制管理,可以更好地将编制资源向公共服务一线倾斜,加强基层力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三、创新编制管理的路径与实践探索
1. 建立编制周转制度,优化编制资源配置
借鉴盐城市建立编制周转制度的经验,可以在全省或全国范围内建立编制周转池,将闲置的编制资源统筹起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周转使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有编不用”和“无编可用”的矛盾,提高编制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2. 实施编制总额控制,强化编制精细化管理
在严格控制编制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各部门、各地区的实际需求,科学核定编制,实施编制动态调整。同时,加强编制使用的监管和评估,建立健全编制使用效益评估体系,推动编制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3. 推进编制资源统筹使用,打破编制壁垒
打破部门、地区之间的编制壁垒,推动编制资源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统筹调配。可以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编制资源共享机制,促进编制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
4. 创新编制管理方式,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可以借鉴绩溪县设立县委高层次人才实践创新中心的经验,探索编制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通过设立人才周转池等方式,将编制资源用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5. 健全评估体系,挖掘编制新动能
建立健全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体系,对编制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编制配置的重要依据。通过评估,可以发现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挖掘编制新动能。
四、案例分析:盐城市建立编制周转制度的实践
盐城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事业编制周转池,通过跨区域调剂教师编制,有效解决了中小学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这一创新实践的主要做法包括:
1. 统筹编制资源,建立编制周转池
盐城市将全市闲置的事业编制统筹起来,建立了编制周转池,根据各地区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周转使用。
2. 创新编制管理,实施编制动态调整
盐城市根据学校布局调整、城乡人口流动、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建立了灵活的用编用人调配机制,按学年动态调整周转编制配置。
3. 强化编制监管,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盐城市加强对编制周转池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编制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高效利用。
盐城市的实践证明,建立编制周转制度是创新编制管理、挖潜增效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