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当前社会治理体系中,执法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是提升治理效能、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执法模式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时,往往存在执法效率低下、执法力量分散、执法与群众需求脱节等问题。因此,探索和创新执法机制,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执法效能,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执法机制存在的问题

1. 执法力量分散,协调难度大

在基层治理中,执法力量往往分散在各个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这导致在处理跨领域、跨部门的案件时,容易出现执法真空或重复执法的现象,降低了执法效率。

2. 执法方式单一,适应性不足

传统的执法方式主要依靠人力巡查和现场执法,方式单一,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违法行为。尤其是在面对隐蔽性强、技术性高的违法行为时,执法效果不明显。

3. 执法与群众需求脱节

部分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利益诉求,导致执法行动与群众期望存在差距,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二、创新执法机制的具体措施

1. 建立综合执法协调机制

案例:枣庄市薛城区委编办的创新实践

枣庄市薛城区委编办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从体制机制入手,进一步明确行业管理部门与跨领域跨部门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能定位,建立健全协作配合机制。通过联席会议、案件移送、会商协商、行刑衔接等制度,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分头对接、协调推进,不断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同时,建立上下级部门双指导、双联系”机制,积极组织行业管理部门与跨领域跨部门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对上支持配合机制,打通部门间执法壁垒。

2. 科技赋能,创新执法方式

案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局的科技应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局针对新疆面积大的特点,建立自治区包联帮扶指导基层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气、水、固废等各领域执法人员组成的帮扶组,分片包联各地,统筹指导各地开展清单式执法。同时,更新了1800台新型执法装备,如便携式水质快速检测仪,实现了现场快速检测和出具报告,提高了执法效能。

3. 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强化基层治理

案例:孝昌县的“五个一”机制

孝昌县坚持党建引领,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动员县乡村三级参与,深化乡镇综合执法改革,推进基层执法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组建乡镇综合执法中心,将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实现编制、人员、权限三下沉”,有效查处了一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违法违规案件,提升了乡镇执法效能和治理效能。

4. 建立权责清单制度,明确执法权限

案例:古田卓洋乡的“133”执法模式

古田卓洋乡创新实施133”执法模式,即1个体系统揽全局、3个片区联动执法、3项措施确保成效”。构建1个综合执法体系,成立卓洋乡综合行政执法领导小组,全面整合集中乡镇执法力量;打造3个综合执法片区,实现执法前移、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创优3项综合执法措施,包括厘清执法权限、推行先劝后处、抓严执法监督,有效破解乡镇执法小马拉大车”治理难题。

5. 完善监督机制,推进阳光执法

案例:邯郸市涉县关防乡的“三项机制”

涉县关防乡党委以三项机制”织牢执法体系,提升综合执法质效。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采取综合执法、专业执法、联合执法”模式,提升执法人员行政执法水平;建立乡镇综合执法十村网格协管”联动体系,形成网格吹哨、执法队报到”的执法模式;建立执法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执法流程图,强化监督,推进阳光规范执法。

三、创新执法机制取得的成效

1. 提升执法效率

通过建立综合执法协调机制和科技赋能,执法部门能够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各类违法行为,显著提升了执法效率。

2. 增强执法效果

执法力量的下沉和执法方式的创新,使得执法行动更加贴近实际,针对性更强,执法效果明显提升。

3. 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完善监督机制和推进阳光执法,执法部门的公信力得到提升,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四、结论

创新执法机制是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执法效能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综合执法协调机制、科技赋能、推动执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