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然界是创新的源泉,其丰富多彩的生物结构和功能为人类科技发展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仿生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致力于模仿生物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将其应用于工程技术,创造出高效、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本文将精选几个仿生创新的实例,展示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推动科技突破。
1. 梅赛德斯-奔驰的仿生学应用:空气动力学
摘要
梅赛德斯-奔驰作为汽车发明者,不断将跨学科理念与造车技术进行融合,打造出一系列令人向往的科技创作,仿生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内容
梅赛德斯-奔驰一直致力于空气动力学的仿生科技研发。早在2005年就发布过一款仿生概念车,它以独特的仿生设计与车身结构,带来超低风阻与超高能效。
为了打造仿生概念车,工程师需要在自然界中,寻找一个能够有助于设计出拥有卓越空气动力学、安全舒适性、环保效能的车辆原型。通过大量的研究和筛选,最终,工程师在箱鲀(Boxfish)身上找到了灵感。
箱鲀生活在热带水域,虽然它的身体看上去四四方方还有些棱角,但是却拥有极佳的流体力学属性,具有理想的空气动力学外形。工程师根据鱼身制作了1:1模型,测算出其风阻系数仅为0.06。工程师根据箱鲀的流体线条,设计出仿生概念车模型,并进行了一系列风洞试验与轮廓优化,最终联合科学家打造出一款4.24米长、可容纳4人和行李空间的紧凑型车型,创造出当时同级罕见的风阻系数。
2. 甲虫仿生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皮肤病
摘要
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报道,一个国际科研团队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模仿雄性潜水甲虫,发明了一种个性化皮肤护理智能一体式设备。该设备由微柱塞和水凝胶组成,可黏附在皮肤表面,同时收集和监测体液,实时监测皮肤的健康状况,为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痤疮等皮肤病铺平了道路。
内容
人体皮肤表面的pH值不仅是一种生化和医学研究指标,还控制着皮肤的屏障功能,防止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定植。当pH值偏离正常时,会导致严重的皮肤病,如炎症性皮肤病、细菌感染甚至皮肤癌。为了对皮肤病进行准确的原位诊断和个性化治疗,迫切需要简便直接地收集生物体液,进行即时pH值测量等。
然而,为皮肤护理开发的传统非侵入性诊断设备有局限性,往往不太准确,而且需要昂贵的设备来分析结果。设备使用的化学黏合剂会刺激甚至损害皮肤,这使得它们很难被重复使用或长时间使用。此外,在湿润或弯曲的皮肤表面保持黏附性也很困难。
雄性潜水甲虫是一种水生昆虫,它们进化出一种特殊的黏性毛发,称为刚毛,可以帮助其在水下附着在配偶身上。其前腿上的刚毛具有独特的吸盘状结构和空腔,可以使其牢固地附着在潮湿和不规则表面上。
受雄性潜水甲虫的启发,研究人员发明了微型人工吸盘,可以黏附在皮肤上,同时收集和监测体液。他们将捕获液体的水凝胶嵌入到微型柱塞中,以监测pH值水平。水凝胶会及时从表皮吸收液体以增强黏附性,并随着皮肤酸度的不同改变颜色,从而指示皮肤的pH值。
结合机器学习技术,研究人员还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应用程序,可以根据水凝胶的颜色自动量化pH水平。
3. 仿“萤火虫”通信无人机:光信号交流引领集群飞行革新
摘要
西安的一则科技新闻显示,研究人员从萤火虫的生物特性中汲取灵感,探索无人机集群通信的新方式。萤火虫利用其尾部闪光进行复杂的信息交流,这种自然界的加密沟通技巧启发了科学家们。西北工业大学的光电与智能研究院近期宣布,他们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开发出能模仿萤火虫光信号交流的无人机技术。这项技术使得无人机群即使在面临严格的环境挑战时,也能保持有效通信,顺利完成任务。
内容
李学龙教授领导的团队与电信巨头中国电信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成功模拟了萤火虫的光通信模式,让无人机能在电磁干扰环境中继续进行信息传递。这一创新不仅增强了无人机集群的抗干扰能力,还因其使用光信号而非无线电波,显著降低了被侦测的风险,且能适应小型无人机的能量限制。
为了提升无人机集群的智能化和稳定性,研究团队整合了多种先进算法和技术。例如,快速动态目标追踪算法确保了通信光源能精确锁定并跟随目标移动,而独特的双通道LED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