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州农村创新园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本文将详细探讨泸州农村创新园区如何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攻关、人才集聚和创新模式等方面,引领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强化政策支持,夯实园区发展基础
政策支持是园区发展的基石。泸州农村创新园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政策支持:
资金支持:对通过验收的市级农业科技园区,每个给予20万元的资金支持,用于拓展农村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示范与转化推广,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例如,今年推动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家,认定市级农业科技园区3家,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项目支持:支持农业科技园区牵头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各类涉农、科技项目共计32项,资金达60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金575万元,按照140放大比例撬动金融资本,集中投入园区建设。这些措施为园区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合作支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联通等共建数字农业服务中心,与江津区、永川区签订《川南渝西特色农业产业带合作框架协议》,加强科研合作,推动区域农业协同发展。
二、支持技术攻关,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技术攻关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关键。泸州农村创新园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支持技术攻关:
项目申报:支持园区申报各类涉农、科技项目,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例如,目前园区核心区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先进实用技术覆盖率超过9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
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例如,上半年,园区实现产值13亿元,培训农民3万人次,带动农民就业5000人次。
平台建设:建设国家星创天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服务。
三、集聚人才资源,增强园区创新能力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泸州农村创新园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集聚人才资源:
合作引进:联合华南农大、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建立专家工作站、特派员工作站等科研、科技服务机构,柔性引进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团队40余人。
科技特派员: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7个,选派省市县科技特派员113名,深入园区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引进新品种10个。
培训提升:开展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和技能水平。例如,上半年培训农民3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园区农民的科技水平。
四、创新模式,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泸州农村创新园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模式:
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村经济增长新引擎。例如,江阳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探索的蔬菜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之路,受到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列入全国乡村振兴案例,在全国推广泸州经验。
城乡一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争创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区。例如,江阳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产业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高效益推进,全力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
数字农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数字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联通等共建数字农业服务中心,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五、取得的显著成效
泸州农村创新园区通过以上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济效益:园区产值稳步提升,上半年实现产值13亿元,带动农民就业5000人次。
社会效益:园区培训农民3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就业能力。
生态效益:园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保护了生态环境。
品牌效益:园区培育了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六、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泸州农村创新园区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新篇章。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园区科技创新水平。
深化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农村经济增长新引擎。
扩大开放合作: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
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园区服务体系,提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泸州农村创新园区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泸州乃至川南渝西地区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