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如何让这份传承千年的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南平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具体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法律保障:文化传承的法律基石
2017年7月21日,南平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这是南平市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制定的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出台,为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引领和推动保护工作走向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法治轨道。
二、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
2021年,南平市委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市政协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印发出台《南平市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方案》。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确保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保护与传承相结合
南平市在朱子四礼(祭祀礼、敬师礼、成年礼、婚礼)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以礼仪教育推动文化传承创新。通过简化、改进、优化,重新整理出贴近当下时代需求的版本,推动朱子礼仪的本土化与品牌化。
四、文化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文化
南平市积极推动朱子文化“五进”工程,组织编写《小学读本》《初中读本》《简明读本》《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千秋吟诵——朱子故事一百集》《漫话朱子》等一批普及性读本进学校、机关、企业、社区、乡村等。同时,开展“千年文脉·活源毓秀”朱子文化演讲诵读比赛,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文化。
五、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数字展馆的崛起
福建南平数字展馆成为当地科技与历史文化交汇的新地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使古代故事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物联网技术,展厅内的各种设备实现了互联,提高了管理效率,为游客提供了更方便的服务。
六、民间文艺创作基地:传承与创新并行
景德精舍民间文艺创作基地位于云谷山下,融合了闽北传统民居特点,仿清代建筑风格。基地共展示各类民间文艺作品600余件,在促进闽北特色民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闽北特色民间文化等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七、国际交流:提升文化影响力
以考亭论坛为例,南平市通过举办国际儒学联合会朱子研修基地授牌仪式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嘉宾代表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南平文化的影响力。
总之,南平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未来的发展中,南平市将继续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让南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