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书记作为党组织和群众的桥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地区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出了“有事找书记”的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如群众诉求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等。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治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为此,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立“有事找书记”的工作机制,具有以下意义:
- 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书记作为党组织的一员,能够更好地了解群众需求,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 提高社会治理效率:通过书记亲自负责,能够快速响应群众诉求,提高社会治理效率。
-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效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实施步骤
-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书记在基层治理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有事找书记”工作有序开展。
- 加强书记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提升书记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使其成为解决群众问题的行家里手。
- 拓宽诉求渠道:设立书记接待日、建立书记热线电话、利用网络平台等方式,方便群众反映问题。
- 强化问题解决能力:书记要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协调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妥善解决。
三、典型案例
1. 江苏扬州邵伯镇
邵伯镇通过设立村级议事协商机制,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书记带头召集村民代表,开展议事协商,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
2. 广东汕头濠江区
濠江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三提升四整治”专项行动,书记带领相关部门,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甘肃甘南州
甘南州大力推行村级党组织民事村办”,书记带领党员干部,为村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
四、总结
“有事找书记”工作模式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有助于提高治理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积极推进这一工作模式的实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