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绿色能源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昌县,作为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近年来在电力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在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新昌电力发展现状

新昌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县级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然而,新昌县也面临着能源结构单一、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昌县积极探索电力创新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新昌县的电力供应主要依靠传统火电、水电以及新兴的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其中,水电资源丰富,全县共有大小水电站100余座,年发电量可达1.5亿千瓦时。近年来,新昌县积极推进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光伏装机总量已达34.67万千瓦,占本地电源装机比例超67%。

二、新昌电力创新发展举措

1. 积极发展光伏产业

新昌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通过政企联动,建立起县域光伏资源库和项目库,大力实施“光伏双倍增”计划,推进分布式光伏、光伏农业、光伏渔业等项目的建设。例如,在荒山、茶园、水库、公共建筑屋顶等地方建设光伏电站,实现“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实现了清洁能源的生产。

2. 推进小水电改造升级

新昌县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被称为“中国小水电之乡”。然而,许多小水电站设备老化、效率低下,亟需改造升级。为此,新昌县启动了小水电资产整合项目,与国际小水电中心合作,建立水电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推动小水电绿色发展和现代化提升工作。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水电站的发电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 建设储能项目

为了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新昌县积极推进储能项目的建设。例如,浙江新昌二期50MW/100MWh储能项目,这是目前绍兴规模最大的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投运后,可实现年放电量6000万度以上,节约标准煤约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2万吨。储能项目的建设,不仅提高了电网的运行稳定性,还有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4. 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模式

新昌县积极响应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的号召,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通过合理调控配置清洁能源资源,优化电网结构,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和节能降耗水平,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清洁运行。例如,在三花梅渚工业园,搭载了分布式光伏、储能、天然气等各类能源系统,通过调节用户侧的能源出力,实现园区微网的“能调可控”,解决用户用能需求与有源配网调控运行的冲突。

5. 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新昌县鼓励企业依托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例如,河南新昌铜业集团通过科技创新、工艺改进、设备改良等手段,高效利用能源,降低生产成本。集团还建设了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预计年总发电量为429万千瓦时,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4277吨,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410吨。

三、新昌电力创新发展成果

通过一系列创新发展举措,新昌县在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1. 清洁能源占比大幅提升:光伏发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0.98%,小水电年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显著提高。
  2. 节能减排效果明显:通过光伏、储能等项目的建设,每年可节约大量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3. 经济效益显著:光伏、储能等项目的建设,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4. 生态环境改善: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四、新昌电力创新发展经验总结

新昌县电力创新发展之路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经验:

  1.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能源发展的政策,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科技创新:注重科技创新,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 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的综合效益。
  4. 政企联动: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