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这座位于长江首城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启一场科技崛起的创新驱动发展新篇章。本文将从宜宾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未来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深入解读宜宾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宜宾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宜宾通过“企业出题、政府资助、科研机构答题”的揭榜挂帅”新模式,将项目成果固化为企业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这一模式不仅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也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1.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宜宾大力推进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汇集12所高等院校、10万在校大学生,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5家产业研究院,逐步形成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人才、科创企业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集群。

2. 产学研合作

宜宾积极推动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现已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与先进制造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7个,累计开设动力电池、光伏等关联专业113个。在宜高校技术成果转化总交易额达3.68亿元。

二、产业转型升级

宜宾以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晶硅光伏等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从“一黑一白”(煤炭、白酒)到“一蓝一绿”(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的华丽转身。

1. 新能源产业

以动力电池产业为例,宜宾目前已累计签约项目120余个、协议投资2700亿元,形成了以三江新区为核心、10个县区工业园区为支撑的1N”产业布局。2023年,宜宾动力电池销量达到96吉瓦时、占全国15%,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

2. 光伏产业

宜宾抢抓太阳能电池技术从P型向N型迭代窗口期”,切入光伏产业新赛道,短短两年光伏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省光伏产业重点布局区域,产值接近300亿元。

三、人才培养与引进

宜宾以创新为导向,积极培养符合当地新能源产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并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1. 高校联合培养

宜宾与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等高校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2. 高层次人才引进

宜宾积极引进邓中翰院士工作站、四川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未来产业发展

宜宾正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推动新型储能、数字能源、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四大未来产业破局起步。

1. 新型储能

宜宾围绕储能集成和能源电子的主导方向,高标准规划建设储能产业园,引进中车、中能建、中储科技等19个项目、总投资66亿元。

2. 数字能源

宜宾整合全市数字能源市场需求,今年迎峰度夏”前夕,上线试运行了首批虚拟电厂”,聚合城市分布式电源、充电桩等可调资源,通过智能化管理和调度,开展需求侧市场化响应,为电网保供提供有力支撑。

3. 人工智能

宜宾在基础端、研发端、生产端、人才端同时发力,在基础端,集聚腾讯云、迅雷、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建成投运长江上游区域大数据中心,成功创建全国千兆城市。

4.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宜宾依托全省唯一具备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总部型整车企业凯翼汽车”,与奇瑞集团全面深化合作,建设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初步构建起整车动力电池及其上游原材料汽车零部件配套”的产业生态。

五、总结

宜宾科技崛起,离不开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未来产业布局等多方面的努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宜宾将继续抓住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力量。